为人爸爸妈妈,大家一方面为孩子遮风挡雨,担忧他将来吃亏受伤,一方面又害怕自己养出一个禁不起风浪的孩子。
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,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,无需爸爸妈妈刻意制造的挫折,孩子仅需在真实的日常探索,就能渐渐打造起坚强的内心。
遗憾的是,有时候,爸爸妈妈不经意的行为反倒让孩子变得脆弱,特别是下面这4件事。
01
用过度的夸奖
打造孩子不真实的自我认知
年轻的爸爸妈妈总是是在上一辈的打击教育中长大的,有了孩子之后,像是要补偿自己童年一般,对孩子从来不吝啬夸奖。
但遗憾的是,不少大人没夸到“点子”上。
有不少爸爸妈妈无条件地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,不管孩子做了哪些都夸:“宝贝真棒”、“你真聪明”。
这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全都打造在别人的评价上,形成不正确、不明确的自我认知,某次失败之后,玻璃心就开始了。
主持人金星曾在节目中推荐过一位朋友的故事:朋友对孩子实行的就是过度夸奖式教育,她常常对孩子说:“你是最棒的,是母亲的骄傲!”有一次,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书法大赛,自信满满,可是获奖名单公布之后,连出色奖都没得。孩子受不了:“我不是最棒的吗?为何会不能奖?”于是气急败坏地去找老师理论,并把我们的作品撕得稀碎。
这个故事值得爸爸妈妈深思。孩子需要赞扬,这一点毋庸置疑,但夸赞不是只说好听的话。
假如不是实事求是的夸奖,比较容易让孩子打造起一个不真实的自我认知,失去理性看待我们的能力,遇见挫折就把“失败”看得非常大,产生失败感和无力感。
表彰太多也会成为一种伤害。一个孩子听到的夸奖一直言过其实,当他意识到我们的普通和平凡,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。
把孩子捧得越高,摔得也会越惨。所以夸孩子,大大家也要真诚,把孩子做得好的细节和过程讲出,拒绝笼统、夸大。
02
过于敏锐的回话模式
代替孩子消化了种种焦虑
不少爸爸妈妈对孩子安抚飞速,过度的帮忙和爱惜,无声无息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。搭的积木房屋倒了,在孩子放声哭之前,大家就给他重新扶起来;孩子和小伙伴吵架了,大家立立刻前帮他解决矛盾;孩子打不开箱子,大家连忙走过去帮助他,一分钟的考虑都不愿留给他.......这种过分关注,致使孩子们错过了战胜挫折的机会,他们愈加不习惯适应失败时的痛苦,由于摆在他们面前的一直好的结果。
美国心理学家洛莉·戈特利布曾在《大西洋月刊》中发表了一篇名为《怎么样将孩子成功送进心理治疗室》的主题文章,她举了如此一个典型例子:“有父母需要老师不要用红笔批改,由于父母感觉孩子看到书页上这么多朱批,会让他们心情不好。”
事实上,爸爸妈妈以孩子的自尊为名义的自我陶醉,可能偏偏会保持孩子的低自尊。
假如孩子们不可以历程痛苦的感受,他们就没方法进步出肯定的心理承受能力。
每个孩子的成长,不能离开很多的试错,在这类小事中,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,察看并选择最好方案,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,孩子就会探索处自己能力的边界,打造起正确的自我认知。譬如一个孩子在公园里跑着跑着摔了一跤,她立刻就会体验到不慎摔倒的烦躁感,同时随着着一些身体的不适,过了一会儿,这种感觉消失了,她就能自己爬起来,继续玩耍。
这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,孩子最后靠自己战胜了这种不舒服的感觉,这就是孩子在日渐地进步我们的心理调适能力。
假如这个时候,父母立刻就冲过去抱起孩子飞速安抚,孩子之后的感受就被破坏了。这种飞速的帮忙和回话,在孩子的整个童年一直持续着,长大后,孩子遇见其他不舒服的感觉,他可能没办法靠自己成功排解,也就会出现大家常说的“玻璃心”。
03
用“代劳”的行为暗示孩子的无能
逆商理论的奠基人保罗·史托兹在书中《逆商:大家该怎么样应付坏事件》提到,逆商是由四个维度构成:Control(掌控感)、Ownership(担当力)、Reach(影响度)、Endurance(持续性)。
其中,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控感。掌控感非常弱的孩子,看待问题,总是会产生消极的想法:我不可以、这不可能的、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......拥有强大的掌控感的首要条件,是坚信“什么事情都能做到”,也就是孩子们口中的:“我可以。”
这种自信是在孩子成功做成一件件事情中渐渐打造起来的,假如孩子遇见困境,第一反应是“我不可以”,非常大程度上与爸爸妈妈的过度代劳有关。无论是老人还是爸爸妈妈,有时都不舍得孩子去尝试真实的生活,能帮他做的,就尽可能都替他做了,只须大人在场,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几率也随之降低,孩子没机会去历程成长中的挫折体验,习惯依靠,也愈加脆弱。
过多代劳的潜台词是:“靠你一个人是做不成事的,没大家,你不可以。”
它最后抹杀的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,等到哪天需要孩子自己面对问题,他就会惊惶失措。日常的小事,其实都是培养孩子掌控感的机会,从系鞋带、打扫卫生到学习做饭、自己去学校.....这类小挑战,都是难得的体验,爸爸妈妈要舍得放下让孩子去尝试,而不是一手包办。
小事做好了,孩子掌控感慢慢打造起来了,遇到困境才不会慌乱。
04
爸爸妈妈对成功的概念
让孩子失去了看待输赢的平时心
白岩松在《白说》一书中,说过如此一则故事:
2012年,他参与过整个伦敦奥运报道,伦敦奥运会非常重要的那句话叫“影响一代人”。在大家的教育中,孩子从小到大,爸爸妈妈和老师最常强调的是成功,譬如比赛赢了有多风光、考试得了第一有哪些奖励,鲜少告诉孩子:输了如何解决?失败了如何解决?又该如何去面对?
有记者提问:“体育怎么样影响一代人?”
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:“体育教会孩子们怎么样去赢。”
这句话非常正常,在中国,不少事都能教孩子们怎么样去赢,但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:“同时,教会孩子们怎么样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。”
这是中国人非常缺少的一种教育。
失败是孩子一生中不可回避的议题,但大家常常忽略它。
有个班主任老师过去说过如此一件小事,班上有个英语口语很好的学生,学校的英语演讲比赛,他就被班里推选出来,但到了比赛当天,发挥失常,没得名次。过了一段时间,学校又有一场评选,老师想让这个学生再试一次,但他死活不愿去了,说得急了,还哭了出来:“老师,我都说了我不可以......”
一个不可以正确看待失败孩子,遇到事情就会产生逃避和畏难情绪。
失败对孩子来讲是一种提醒,可以从中认识到问题所在、探寻解决方法、积累生活的经验,从这个意义上讲,失败何尝不是一种财富?巴尔扎克说过:“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,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,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。”
大家和孩子谈失败、谈困难,事实上就是为了把这类东西变成孩子成长垫脚石,而不是拦路虎。
好的教育,必须要教孩子认识挫折和失败,让他不会长期沉溺于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中,自暴自弃。
不被“输”所局限,可以理智地看清事实本质,并能采取相应行动的高挫折商,是孩子内心强大的体现,也是孩子将来可以赢的重点。